张文宏:长新冠尚无明确临床症状指征基础研究要回答临床问题

发表时间: 2024-05-01 13:41:27 作者: 贝博bb平台体育

  “目前,长新冠没有非常明确的临床症状指征,还不能当作一种疾病来研究。在长达一年对我国几万名患者的观察中,我们得知跟着时间推移,长新冠症状在衰减且异质性非常强,某个患者症状很重,却没有临床指标,某个患者没症状,其临床指标未必非常好。我建议让‘长新冠’再飞一会,等它成为确定疾病时,研究的意义会更大些。”6月23日,在上海市科协青年科技论坛“从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到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防治”研讨会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谈到了怎么样看待长新冠。

  今年5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全世界大流行结束,但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及重组,病毒及其感染的大量基础科学问题仍未彻底认识,对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上海市科协指导下、由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等主办的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在知名科技期刊发布新冠病毒研究最新成果的青年作者作专题报告。同时,相关研究单位的专家受邀从各自研究方向,就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方法,进一步探索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人致病性冠状病毒的感染机制、免疫应答机制及致病机制、揭示病毒全周期共性靶点等研究进行了讨论。

  当天,张文宏做了“大流行准备的科学基础”的主旨报告。他说:“很多人纳闷新冠疫情大流行结束了,我们还在讨论新冠是不是不合时宜?但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新冠疫情中学到了什么?面对下一轮有几率发生的疫情和不确定的未来,我们的基础研究、小分子药物、疫情监测,是否都做好了准备?怎么样才可以不让我们临床医生在面对突发疫情时猝不及防、‘裸奔’在救治一线?”他从新冠病毒的挑战说起,系统回顾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历次交会和传染病的起源与转归,微生物系、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融于整个人类与疫情的斗争历史中。

  对于未来可能出现传播率较高的奥密克戎和致死率较高的中东呼吸综合症的杂交体毒株,并可能引发下一波疫情,参与研讨会的多位专家这样认为关切并一致认为,应继续研发广谱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以做好应对。

  “对于未来,基础科学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但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也必须回答临床的需求。对于不确定的大流行而言,有效的监测与预警,新药物与新疫苗储备,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张文宏表示,“老话讲大疫不过三年,很多人以为新冠病毒不存在了,其实病毒还在、感染人群还会出现,只是没有监测到罢了。尽管新冠疫情进入了‘乙类乙管’,我们仍坚持做地下水的监测和临床的监测。”

  张文宏勉励在座的青年科学家不要只盯着发SCI论文,而是要关注临床问题,潜心研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新冠病毒的科学家们可能很郁闷,研发的抗体被变异株逃逸掉了,研究的疫苗和药物还没拿出来,疫情就结束了,没有药企再投入新冠药物研发了。但我认为,这些研究都是为将来做基础科研的积累和技术储备,假如没有积累和准备,等下一次疫情再出现时,从头开始做这些,是来不及的。我们应考虑,这些技术能否用于其他疾病的研究,继续做好相关研究。”

  “成功都是偶然而相似的,不成功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有当你在基础医学某个领域研究得很深很透了,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你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临床问题。”张文宏认为,青年科研人员要像达尔文总结的“Will(梦想)、Work(工作)、Wait(等待)”来对待科研,“Wait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各领域科学家的交流合作,时刻准备着真正的科学发现、解决科学问题。”

  此次研讨会旨在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促进不同研究单位、机构的学术交流,努力营造多元、繁荣的创新氛围。

  据介绍,上海市科协联合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面向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创办了“新青年·星思享——青年科技论坛”,以“汇聚资源 赋能青年”为目标,整合科协系统资源,充分依托和发挥上海市科协人才、组织优势推动开展,旨在打造一个彰显青年科技工作人员新时代风貌的展台,一个激发青年科学家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畅想未来的讲台,一个青年科技才俊汲取滋养、融汇资源、蓬勃成长的舞台,一个科协组织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聚才的平台。First Talk 讲坛由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办,主要以线上报告的形式开展。First取义自:最新、第一时间、第一作者,邀请最新发表优秀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讲坛介绍其相关工作,为青年报告人提供展示平台,为学会会员提供仔细地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